时间: 2025-01-02 15:11:52 | 作者: 产品中心
近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山东省企业联合会、山东省企业家协会、烟台市企业联合会、烟台大学承办的“2024年全国企业诚信建设大会”在烟台市召开。大会主题为“加强企业诚信建设 赋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得物App入选“2024年企业诚信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作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品质电子商务平台,得物App从始至终坚持从用户的真实需求出发,让用户买得放心,得物“极光蓝”成为消费者心中正品与品质的象征,是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得上海市质量金奖的互联网消费平台,曾获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国家发改委“新型消费发展典型案例”、工信部“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等奖项,还因优质服务成为国家标准《优质服务 原则与模型》的主要编写企业,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消费者协会支持单位,也是首家鉴别技术上的支持单位,和中消协共同保障消费者权益。
从成立开始,得物App从始至终坚持“不伪、不劣、不Low”的品牌理念,首创“先鉴别,后发货”“八大环节品控”服务模式,每件商品都需要经过逐件收货、品质查验、拍照留档、多重鉴别、独立绑扣、复核查验、防伪包装、打包出库等八大环节的完整服务链,在确认为全新正品之后,才能“通关”成功,被装入快递箱,送达消费者。
为了保障消费者买到货真价实的商品,得物App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查验鉴别团队,每件商品需要经过鉴别研究、制定鉴定判别标准和工序,确保平台能鉴别真假之后才会上架。为了搭建科学严谨的鉴定判别标准体系,得物App建立了超过10万余件商品的正品样品库,从球鞋、服装、箱包到数码3C产品、美妆产品,得物商品研究团队全球采购,对不同类目、不一样的品牌进行大量样本研究,累积实践经验,最终形成得物鉴别标准。
得物App还首次把高精尖仪器用于鉴别保真,开创行业先例。在得物App投入亿元建成的国家认证的科研级鉴别实验室中,近百台先进仪器设施,对商品材质、成分、含量、镀层工艺等实验室分析研究,辅助商品鉴别。得物App也是唯一拥有质量实验室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中央实验台、恒温恒湿房等多个检测区域及数十台专业设备,对产品做全方位检测,保障消费者买到优质商品。
由于保障品质消费上成效在行业领先,得物App吸引了国家级权威鉴别判定检验测试的机构“强强联手”,与“鉴定国家队”中检上海成立联合鉴别研究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成立鉴定联合研究中心,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成立国内首个化妆品鉴别研究基地,与权威检验测试机构天纺标、中纺标先后成立联合质量实验室、服装鞋靴品质保障中心。(科文)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培养智能育种人才,推动育种技术革命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智慧农业,引领农业发展新时代
【大国粮策·强农报国】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孔照胜:以学促干重实践 产教融合谋发展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这里面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致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AI、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涨的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